辦公空間密度和對空間需求
來源:原創18/05/15
據上海統計局消息,截止2017年底,上海常住人口為2418.33萬,人口調控目標是2500萬。到2017年,辦公空間供應新增較多,空置率上升。金融和TMT行業仍為最大的兩個需求方,金融業仍是主力軍,而TMT行業(科技、媒體和通信)需求將持續成長為與金融業比肩的租戶群體。外資租戶仍以續租整合為主,內資租戶數量及面積需求不斷擴大,這就不需要進一步建設。
那么,在考慮到快速變化的辦公環境的同時,如何才能在短期內最大限度地提高上海現有辦公空間的入住率呢?答案是“智能辦公室”和“辦公室翻新改造”,這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并對企業的利潤產生積極影響。
我們見證了
辦公環境的演變和
新的工作方式,從小隔間轉向更協作更靈活的空間,這正推動著寫字樓內空間和預算的分配方式的改變。一個典型的空間預算可能包括80%的固定辦公場所,15%的會議空間和5%的其他空間,但是現在的辦公室可能有更多種類的的工作區域設置,固定的工作場所占總體空間預算的比例較小。
SMART原則辦公方法意味著使用人均有效密度來更好地了解對寫字樓的需求,并提高入住率。大多數辦公空間的使用都在每人8-13㎡之間,但人均轉向更高密度的規模。還說明了以每人8㎡設計寫字樓的原因,以及更普遍采用的人均10平方米的平均密度-前者讓使用者能夠通過更開放式辦公和更小的辦公桌容納更多的工作人員,同時又不給服務和基礎設施造成壓力。
在更少的空間里支持更多的員工辦公,將給
辦公空間設計帶來挑戰。但是清楚集中、協作和休閑區的比例,可以幫助使用者確保他們的辦公空間設計工作盡可能的好。
集中、協作和休閑區之間的關系對于支持新的、靈活的、開放的工作方式和實現高性能、高空間效率的工作環境至關重要。正如我們與客戶所經歷的那樣,“協作”空間是最重要的,但在引入這種空間時,必須了解的是,分析“集中”空間的大小,以避免每個員工的使用面積過多造成不必要地浪費。
作為
辦公室翻新改造和裝修設計項目的專家,我們一直在探索設計更智能的辦公室內部設計的新方法。我們詢問這些簡短的問題,以確保在開始時正確定義所需的空間。在某些情況下,這意味著一個合理的辦公室翻新是可能的,而不是搞投入的搬遷。
為了緩解現有辦公空間和更高密度帶來的預期壓力,公司應該認真考慮自己需要什么,獲得正確的支持,并在業務和員工需求的背景下仔細考慮集中、協作和休閑區這個3個重要因素。這是通向更智能的辦公室室內設計的途徑。
本站文章除注明轉載外,均為本站原創或編譯
歡迎任何形式的轉載,但請務必注明出處,尊重他人勞動。